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雷达信息 >> 国防军事外交
突破重陆轻海思维 提升海洋强国“硬能力”
作者:霍文琦 潘玥斐    发布时间:2015/06/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字体:(     ) 关闭窗口
  日前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是中国首次对现行军事战略进行集中阐述。从白皮书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海洋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围绕如何“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重陆轻海”制约中国走向海洋
  纵观近代历史,大国的崛起无一不依靠海洋,而“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禁锢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这在古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进入近代之后,很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海洋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海权逐渐压倒了陆权。而‘重陆轻海’的观念却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为近代中国的屈辱就是从海权受损开始的,而当时的中国也没有能力去争夺、恢复海权,整个现代化进程较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说道。
  在谈到“重陆轻海”对我国海洋力量发展的影响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国强提出,在以往的发展当中我们把更多的侧重点放在陆地,对海洋的认知程度非常低,这样一种重陆轻海的思想制约了中国向海洋方面的发展。
  贸易伙伴全球化呼唤加强海上力量
  有专家表示,“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反映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响应,更是对新时代海洋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认为,“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而全球经贸体系的安全也主要由发达国家提供。而现在情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我国继续与发达国家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也已非常深入,由单向的援助关系发展成为伙伴关系。中国更愿意与其他国家保持一种平等的、双向的关系。从长远看,为了保障这种关系的顺畅发展,中国势必逐步发展一种捍卫这种利益新格局的力量,培育一种面向全球的、体现中国与世界利益新关系的战略视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说明中国更多地是要寻求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而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对于确保共同发展、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国强认为,我国之所以要打破重陆轻海思维,面向海洋发展,不仅是因为新时期海洋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是因为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在陆地边界上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为我国营造了良好的周边陆上环境。但就海洋而言,尤其是2009年以来,我国不管是在东海还是南海都面临着周边国家以及域外大国对我国海洋权益的挑战。这促使我国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勇敢地走向海洋。
  建构硬件 培养观念
  白皮书提出,要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战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参与海洋国际合作,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金灿荣认为,“这首先应该构建‘硬能力’,中国现在近海防卫没有问题,但是远海护航还需要加强,需要发展远洋海军、海洋工业和海洋科技,同时重视培养相关的人才;其次是培养‘软观念’,培养海洋观念,重视海洋文化、海洋精神。”
  谈到培养海洋观念,钟飞腾建议,要让民众认识世界发展趋势,了解近五百年来西方一些国家通过海洋崛起为强国的历史,加强人们对海洋的重视。通过硬件建设和观念培养“两手抓”,更好地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查看原文
    1. 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法治思考
    2. 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
    3. 从海洋大国昂首迈向海洋强国
    4. 争当建设海洋强国的排头兵
    5. 建设海洋强国不会走西方老路
    6. 海洋强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7. 刘赐贵:努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成就
    8. 建设海洋强国 实现民族复兴
    9. 李明波: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挑战
    10. 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