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亲历者说
从美军战俘到和平使者——访温纳瑞斯
作者:张玉清 张龙海、张庆红    发布时间:2009/10/14    来源:国史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朝鲜战争中有22名美、英战俘拒绝遣返,自愿留在了中国,温纳瑞斯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为何自愿留在了中国?他在中国的生活情况怎样?如今年事已高的温纳瑞斯,有没有回到美国养老的打算?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近日我们前去采访了他。

  温纳瑞斯很健谈,从他那幽默、风趣的谈吐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温纳瑞斯生于1922年3月。他12岁就开始干活挣钱了,白天上学,晚上打工,一直到高中毕业。那时候,要找一份正规的工作不容易,当临时工,一个星期赚3.5美元。祖父老了,3个妹妹都还小,母亲要操持家务,光靠父亲一人的收入,全家非得挨饿不可。于是,他决定去当兵。

  温纳瑞斯当过两次兵。第一次当兵,是同德国、日本法西斯作战。第二次是1950年6月参加朝鲜战争。按照美国的规定,第二次入伍不再上第一线,因此,他只是当援助兵、后勤兵。

  1950年11月28日,美军发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队引诱到预定地区后,发起了第二次战役。一天深夜,温纳瑞斯被四面突发的阵阵枪炮声惊醒,还没等反应过来就当了俘虏,被送到朝鲜碧洞第5战俘营。

  谈起那段俘虏营的生活,温纳瑞斯告诉我们:“我在战俘营度过了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在这些日子里,深深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动、言论所感动。记得到了战俘营后,由于美军实施空中‘绞杀战’封锁志愿军交通运输线,企图阻止中朝军队的反击,这给前线部队和对战俘的物资供应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志愿军战士每天都在吃玉米、高梁、咸菜。我们这些吃惯了牛肉面包奶酪巧克力的美国战俘,开始都担心会受罪。然而,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俘虏营,我们生活得非常好。志愿军组织车辆冒着美国飞机的轰炸,从国内运来大米、面粉、肉类为我们改善生活。志愿军还组织我们开展文体活动,为我们建立了俱乐部、图书阅览室,买来各种乐器、球类等。我们自动组织戏剧、音乐小组,在周末晚会上表演。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们淡化了想家的念头。记得有一个荷兰战俘是个文盲,别人都给家写信他不会写,时常抹眼泪。一位会荷兰语的志愿军军官当了他半年的老师,使他不仅会写信,而且还能写文章。他高兴地对我们说:‘这哪里是战俘营,简直是一座大学校,中国军队改写了世界战俘史。’”

  “时间长了,我们和志愿军战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朝鲜群众给看管我们一名姓李的志愿军战士送了一个红苹果,这位战士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苹果,知道我想吃水果,便把这个苹果送到了我手中。还有一名志愿军战士领到了一支钢笔,他舍不得用,得知我喜欢钢笔时,便送给了我。这支钢笔至今我还保存着。我抽烟很厉害,不少志愿军战士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烟送给我抽。有一次,志愿军的一个师长到俘虏营来,把自己仅有的一盒烟送给了我。可以说,我在俘虏营的那段生活,是非常快乐的,我深信这支军队是一支文明的军队,是一支仁慈的军队,是一支得人心的军队。”

  “1953年7月24日,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我和21名美俘、1名英俘拒绝遣返,要求留在中国。美国派出了牧师与神甫来做工作。牧师、神甫磨破了嘴皮,甚至放我们父母的录音劝说我们回国,但我们要求留下的态度很坚决。最后,我们向中国红十字会申请,获得批准留在了中国。”

  到中国后,温纳瑞斯先到达北京,然后到山西太原学习一年。用老温的话说,这一年里学了一点政治,学了一点中国历史,觉得在脑子里一扇门打开了,阳光进来了。学习结束后,他又回到北京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给他四种选择:可以下农村,可以上大学,可以去工厂,也可以什么也不干。温纳瑞斯因为出生于工人世家,所以愿意到工厂。于是他与霍华德(现在山东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工作,也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战俘)一起被安排到济南造纸西厂。

  1954年到了济南以后,温纳瑞斯在山东造纸西厂前后共二十多年,经历了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二十多年中他当过车、钳工,扛大包、拉地排车、什么活都干。他说,他愿意干体力活,希望永远和工人们在一起,“你流汗,我流汗,大家的汗水流在一起,共同的语言就多了。”他看重在劳动中建立的友情。为了消除与朋友们的隔阂,从那时起,他要求大家别再叫他那个拗口的洋名字,一律叫他“老温”。1963年,温纳瑞斯到北京在人民大学读了4年书,在这期间,他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结识了许多老师、同学,交了不少朋友。他学习刻苦,待人热忱,多次受到学校的表扬。

  温纳瑞斯曾两次回到美国,探望在美国的亲人兼讲学。第一次是1976年,在中美人民友好协会等组织的协调下,一年内,他到了47个城市,向美国人民介绍他在中国的生活情况。他的“渴望世界永远和平”的演讲,受到了美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1984年,温纳瑞斯又回到了美国,作短暂的探亲、访友,很快又回到中国。

  1977年,受山东大学聘请,温纳瑞斯来到山大讲授英语。后来他又受聘于齐美学校。他教课方法灵活多样,讲究质量,对学生认真负责,深受学生们欢迎。在齐美学校三年间,他交了许多年轻的朋友,现在,这些朋友们还常听他讲课,受他辅导。

  在谈到为何不回美国度晚年的时候,温纳瑞斯说:“ 在中国,我有妻、有子、有孙,而那边我一无所有,所以我要留在中国。我嘱托我的儿女,等我死后把我的骨灰埋在中国的黄土地里,我要永远跟中国人民在一起。”

  温纳瑞斯1967年娶了一位中国妻子,生下一女一子。

  温纳瑞斯现已退休。中国“红十字会”免费赠给他住房,每月补助他3000元的生活费。他告诉我们,空闲时间,他喜欢读书看报,练习写中国字。朋友们也经常请他吃水饺、呷白干酒、抽烟、喝茉莉花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总之,老温早已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他把他的心跟中华民族紧紧地贴在一起。

    1.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妇女组织的社会动员
    2. 曲爱国:是美军的罪行还是中朝方面的“谎言”——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斗争的历史考察
    3. 抗美援朝: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
    4. 看美国新闻界如何评论上甘岭战役
    5. 0比360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奇迹
    6. 抗美援朝—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
    7. 忆抗美援朝战争:敌军坦克“屈膝”在上甘岭
    8. 抗美援朝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战报
    9. 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温玉成
    10. 抗美援朝纪实:“必须越过三八线”
    相关链接 - 288365com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