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具有的思想规范作用,可使之有效地承担起社区元治理的功能。为了有效地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社区治理、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街道紧紧抓住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海淀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契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探索以“文化介入”方式创新社区改造治理新模式,整合社区治理的文化资源,共建、共治、共享,为实现社区治理的自治、善治、德治奠定良好基础,也为特大城市社区、城乡接合部社区改造治理打造了新模式。
田村路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探索
一、以政府为主导,以空间腾退改造为主要手段,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田村路街道位于北京西四环与西五环之间,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辖区面积7.77平方公里,以居住功能为主,且是以国有企业和部队配套住宅演变为主,分为31个社区。面对老旧社区基础条件差、业态发展不均衡、沉淀资本激活难等问题,田村路街道党工委主动以城市空间腾退改造带动文化提升,闯出了一条基层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新路子,成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四大模式之一的政府主导模式的样板。田村路街道党工委提出了“谨慎增量、盘活存量;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分类诊断、批次盘活;民生为本、文化优先;共建共享、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以及政府拉动型、军民共建型、企业主导型的工作模式,将社区边角地、废旧车棚、老旧体育场、垃圾场等闲置空间,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化管理精神,一方面及时引入文化变量,重视文化、体育等软环境的应用,让“软办法”发挥“硬效果”,因地制宜打造成西木学堂、“百微花园”、文化小院、足球场、“空中草原”等绿色人文空间;另一方面利用拓展的文化空间提升社区凝聚力,引导居民回归和融入社区,激发社区内在活力,降低治理成本,将“生人社区”向充满邻里情的“熟人社区”成功转换,用有限资源做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大文章。
1.腾笼换鸟,自行车棚里走出来的文化小院。
田村路街道阜四社区文化中心占地近800平方米,原是一处自行车棚,因年久失修,堆砌的杂物越来越多,不仅给社区管理带来安全隐患,而且导致邻里关系日益紧张。田村路街道与北京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联手对该地进行了维修改造。建成后的小院内设8个小馆,分别是悦读馆、国学馆、棋艺馆、议事馆、康复馆、儿童馆、友邻馆和展览馆,集学习阅读、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邻里互助于一体。田村路街道还专门聘请了一批专业社工,设置了“社区文化经理人”岗位,统筹社区及小院各项文体活动。日渐疏离的邻里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督导组对文化小院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2.见缝插绿,边角地里挤出来的“百微花园”。
绿化一直是制约田村地区打造“生态宜居地区”的短板。面对绿化面积小、层次标准低、管理维护水平差等问题,田村路街道将散落在不同区域不起眼的边角地、疏解关停和拆违腾退后的闲置地等“低小散”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统筹规划,以见缝插绿的方式,打造城市微型花园。花园内的植物搭配做到绿化层次分明,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为便于精细化管理,田村路街道还对微型花园统一设置了标牌和编号,整理出版了《田村路地区“百微花园”图册》。截至2017年8月底,全地区微型花园数量已达200余处,面积最小的不到2平方米。城市微花园不仅巩固了拆违整治成果、解决了安全隐患、扫除了绿化盲点,彻底根治了多年形成的脏乱点,而且提升了地区环境品质及和谐宜居水平。百座微型花园已成为田村路街道的环境名片。
3.因地制宜,废旧高尔夫球场变出来的足球村。
田村地区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民国时期,这里就建成了京城首座高尔夫球场。如何将这一废弃的体育场地转化为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用地?田村路街道利用开荒、拆除违章建筑、回收低效用地等方式腾出的大片土地,建成了1个标准化的人工草皮灯光足球场和9个笼式足球场。社区体育兴趣团队“田村路足球超级大联盟”应运而生。目前,该联盟已经汇聚了“田村雄鹰俱乐部”“301闪亮队”等多家会员球队,承办了多场精彩赛事。
4.改造升级,社区教育中心长出来的大学堂。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海淀区田村路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位于西木社区(原西郊木材厂属地),占地面积213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设施陈旧破烂,空间划分不科学。2017年6月,田村路街道办事处对该处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建设为西木学堂。西木学堂是田村路街道委托第三方机构带动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及资金进行运维的有益尝试。秉持“学思践悟,启智育德”,以文化为主线,采取政府主导、公益优先、市场支撑、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提供社区相关优质服务,分为1个国学堂及15个深度内容空间,涵盖社区党建、红色教育、亲子活动、中医养生、国学国粹和公益创享等多个方面,服务范围覆盖田村路街道14万居民和周边企事业单位,成为社区居民的悦读书香地、心灵栖息地、学习成长地、团结互助地、绿色健康地、创意汇集地、思想交流地、文化提升地、幸福人生地,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及满足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已经打造成为海淀区优秀社区文化地标。
5.疏解突围,城中村里造出来的文体公园。
田村路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面积小,资源有限,突出的“五小”更是给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了难题。破解这个困局,第一就是要做减法进行疏解。由于交叉管理、开发滞后等原因,导致闲置地块为废品收购行业的生存留下了空间。截至2014年,辖区内大型废品收购站有7家之多,累计占地面积达56620平方米。2014 年以来,利用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契机,街道把废品收购站整治作为地区重点工作之一。截至2015年5月,7家废品收购站全部实现了关停。为了防止这些废品收购站死灰复燃,街道办事处多次协调土地的产权方,共同对废品收购站进行环境整治。关停的废品收购站用地,被纳入“绿色家园计划”中,成为了建设“口袋花园”最好的场地。半壁店地区还建成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花园停车场和一个文体公园。
田村路街道面对各社区内部空间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居民更多更高文化需求的困难,一方面依托公园绿地资源,紧紧围绕“一山(田村山)、一湖(沁湖)、一河(永定河引水渠)”,打造3个公共开放空间,将社区与周边绿地公园、文化产业相结合,改造升级公共设施,建成田村山城市空中草原、京西古道艺径健身步道以及龙徽、王致和等文化产业园,将居民从社区内部局促的公共活动空间吸引到社区周边的开放空间之中;另一方面借助棚户区改造、低效用地腾退置换改造等方式优化社区文化中心布局,建设室内健身场馆、公共阅读空间、亲子空间、辅导培训、展览展示、多功能影视厅等文化娱乐和公共交往空间。田村路街道电影院、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较为均匀地分布整个地区,现有电影院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1个、街道级文化中心1个、图书馆1个(海淀区图书馆建西苑分馆),文化广场2.6万平方米,初步确立了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以都市田园为核心内涵,塑造文化建设新品牌,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其内容、形式以及居民的参与程度都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田村路街道面对区域文化特征不明显、历史文化遗存匮乏、文化场所空间不足、文化社团发展乏力、高雅文艺活动较少、文创产业尚不成熟、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等现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吸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构建了以“都市田园”为核心内涵,以理念传播体系、骨干建设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品牌建设体系。通过文化活动来陶冶、教育、塑造社区居民,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念,秉持共有的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达到社区善治。
1.构建理念传播体系。
田村路街道理念传播体系指的是“都市田园”文化的3个核心内涵,即美家风、爱园艺、善养老。美家风,习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爱园艺,重在对社区的人生活方式的熏陶培养,充分发挥园艺在陶冶身心、培育审美、启发灵感、升华品格中的作用。善养老,重在培育和打造养老文化氛围,切实保障本地区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推动辖区内养老产业的发展。三项核心内涵构成了田村路“都市田园”文化品牌定位的基础。
2.构建骨干建设体系。
田村路街道基于现有的设施和条件,重点打造以十大品牌文化活动、十大品牌人物推选和十大品牌公益空间等为主体的骨干建设体系。十大品牌活动主要有:田村路社区文化节,孵化和培育社区各文化团队和文艺骨干队伍,打造“田村山”艺术集市,为各社区各单位提供一个交流展示平台;田村山老年文化节,包括“田村山快乐老来汇”金色年华中心舞台、“尊老汇文化”老年文化活动展示、“爱老汇公益”公益服务、“敬老汇健康”老年体育互动和“助老汇政策”养老文化宣传5个主题板块;田村山地足球联盟,聘请著名足球运动员为地区足球大使,连续多次举办联赛;王致和饮食文化节,传播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价值,鼓励企业与社区融合,活跃地区文化氛围,增加区域文化内涵;龙徽葡萄酒文化节,建设龙徽国际酒文化产业园,举办红酒企业文化节;全民健身展演活动,组织地区八段锦、柔力球、功夫扇等系列活动,培训项目骨干,带领社区群众进行锻炼;田村山亲子运动会;仪仗队军营开放日,以绿色军营文化为主题,开展展示军营文化——绿色军营、仪仗文化、警营国防教育文化主题活动等,开展国防教育;社区公益文化讲堂,以社区文化大使为基础力量,动员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指导活动、提供服务等形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田村思想文化沙龙,邀请社区“新乡贤”定期开展探讨、传播和交流思想活动,是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尝试。
推选先进人物,发挥榜样的正能量引领作用,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田村路重点推选以下十大品牌人物:敬老之星、睦邻之星、道德之星、劳模之星、志愿之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园艺之星。品牌人物每年评选一次,颁发给获奖者带有田村路标识的纪念章。
公益性文化空间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传承先进文化、纯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场所。田村路街道充分挖掘场所空间设施潜力,着力打造十大社区公益文化空间:阜四文化小院、阜一公益空间、西木红色学堂、皮卡儿童书屋、田村温馨家园、景宜关庙书院、酒文化艺术馆、五孔桥体育园、中天飞机酒吧、老山健身航母。
3.构建支撑服务体系。
田村路街道支撑服务体系由品牌载体建设、品牌教育培训和品牌文创发展构成。其中,品牌载体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互动性的传统媒体建设、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多层次的文化设施建设、统筹性的内外资源整合。推出国学和园艺两大高端品牌课程,同时完善各类群众艺术培训班,形成全方位社区教育培训体系。田村路街道文创产业发展包括生态休闲旅游业、休闲餐饮业、工业旅游业、创意农业,龙徽红酒文化创意园区、王致和腐乳文化科普馆等一系列文化品牌企业为整个区域文化品牌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田村路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效应
田村路街道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将居民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将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介入”的“软治理”优势。田村路已经形成了治安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尚文明的发展格局。2016年,海淀区委、区政府确定田村路街道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田村路街道通过对社区进行空间改造,盘活社区存量空间,以文化建设为主线带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问题,为试验区的试点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形成了从阜四社区向各社区扩散的以点带面、以文化建设带动社区治理的新局面,变人们心目中的“城乡接合部”为“城乡一体化”的“都市田园”。
一、提升社区文化认同,增进社区团结。
田村路街道积极打造良好宜居、赏心悦目的社区公共环境和公益性文化空间,营造都市田园风貌,塑造都市田园文化品牌,引导居民从文化艺术活动的讨论策划到组织实施全过程深度参与,让居民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享受者、组织者、领导者。田村路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内不同身份、职业、爱好的居民广泛参与,最大程度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动和情感联系,从而达到对居民的社区整合,打破了社区的“陌生人”隔阂,将社区建设成以亲属为基础的血缘共同体、以邻里为基础的地缘共同体和以友谊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从而为社区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促进社会资源整合,规范社区秩序。
田村路街道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构出更多的社区公共领域,将分散的“原子化”居民聚集起来,增强居民之间的互动性、组织性和资源共享性,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网络,优化社区的社会资源结构。田村路街道还广泛开展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惠及人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了普遍性信任和互惠性规范,突破了社区集体行动的困境,形成了常态化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进而积极构建相互信任、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社区安全网,达成了集体意识、理想信念与价值准则的共识,提高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修补修复了失序的人际关系,形成了社区的良好秩序。
三、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社区共识。
田村路街道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的孝道文化、家文化、红色文化、军营文化、公益文化等主题广泛应用到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创建了具有“田村路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品牌活动、品牌人物推选连续定期举办,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参与,已经发展成为展示社区文明风貌、塑造社区核心价值体系、维护社区良好秩序、促进社区团结的标志性仪式活动。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和道德的作用,形成了价值层面的凝聚力,进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身塑造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提升了社区文明,推动了社区共同体建设。
四、营造民主协商氛围,推动社区治理可持续。
田村路街道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接辖区资源,完善服务支撑体系。街道党工委主动搭建政策对接平台,为地区园区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重点是做好周边环境整治、交通疏导、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园区秩序维护以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社区组织,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多元沟通渠道,创新模式,共建共享,有效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文化项目、活动的承办与管理;加强新项目与属地的互动,使之融入社区,惠及民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对接区属资源,做好后期运维协调,实现运转平衡、健康发展。
田村路街道还注重维护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广泛挖掘动员社区中的文艺爱好者和“新乡贤”,并通过培养使其转变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和领袖,负责组织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田村路街道的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就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展开对话交流与沟通协商,举办田村思想文化沙龙,鼓励支持和引导居民与社会组织全过程深度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共驻共建的工作合力。田村路街道以这种“让权”与“赋权”方式,营造了社区的民主氛围,增强了各方代表参与社区建设的话语权与责任感,提高了多元参与主体的批判反思能力与民主协商能力,进而拓展社区自治的发展空间,使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成为社区治理的常态,推动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经验与启示: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城市社区建设的元治理
城市社区文化服务和建设,不仅是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产生文化力的过程,也是考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高效的文化治理方式是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田村路街道将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取得了良好的社区治理效果,真正实现对居民“田村,田园中的家”“都市田园 宜居田村”的人文关怀和社区承诺。
首先,因地制宜,最广泛地动员居民尤其是青年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充实壮大社区文化工作队伍。文化是社区的灵魂与核心,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智力来源。因此,田村路街道动员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及现代艺术管理能力,掌握经济、文化政策法规的理论知识及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策划与执行方式,具备群众文化创作、社区活动组织运作与推广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投身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用高水平的文化工作队伍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突出社区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更好地为社区治理服务。
其次,就地取材,整合资源,丰富社区文化培育形式,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体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社区物质文化通过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来体现,是一种表面化的浅层次文化形式;行为文化集中表现为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居民改变自身的言行举止;制度文化是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普遍认可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社区动员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精神文化既是社区文化的核心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立足于社区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四个方面,立足现状,整合资源,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容,构建系统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全面激发文化的治理功能。
最后,牢记宗旨,加强基层党的领导和“底层设计”,突出社区文化特色,提升社区文化品位。社区治理的根本在于加强基层党的领导,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大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协调作用、基础基石作用。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底层设计,因地制宜,和顶层设计相衔接,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田村路街道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南部重要节点和重要发展新城,坚持有田园梦想、有人文情怀、有文化品位、有创新手段的鲜明特色,实现街道工作的净化、绿化、美化、优化和文化,方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因此,在当前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时期,田村路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对社区治理发挥作用的模式,对我国其他城市社区的改造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周 进)
本文发表在中国文化报 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