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孝安
基层党组织要突出政治功能,增强党支部的“硬度”;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党建工作的“深度”;实施嵌入工程,拓展组织覆盖的“广度”;开展头雁工程,优化队伍建设的“纯度”;尽力为群众办实事,提高党群关系的“温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如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这是我们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实施基础工程,突出政治功能,增强党支部的“硬度”。
突出政治功能,先把基层党组织的龙头挺起来,这是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问题、提升组织力的基础和关键。要严格规范组织生活。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不经常、不规范、不严肃的问题,把严格党内生活作为突出政治功能的根本途径,增强政治性和庄重感,强化“四种意识”,烧旺党性锻炼的熔炉。大力推进党的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严格规范组织生活的程序、标准,制订支部政治生活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管理、简便易行的监督和评价手段;推行党务督查、党务监督、党务公开“三项制度”,加强对基层党建的巡查和问责,解决组织生活“走形式不走心”的问题。要加强纪律建设。针对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党组织要严格纪律,加强对党员的严格管理。在农村探索建立党员“正负评价机制”,正面评价就是对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负面约束主要是处置不合格党员;特别要严厉处置群众身边的腐败,“打苍蝇”,增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心。要加强政治思想引导。党的基层组织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和舆论的引导,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让党的旗帜在农村阵地高高飘扬。今年上半年,可利用换届后的时机,举办夜校、农民讲习所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政治思想引导。
实施立柱工程,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度”
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要立足于农村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引领农村改革,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供本领支撑。一是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农村党组织要大力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推动土地流转,把零散的土地资源集合起来,实现由条块分割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经济组织运转机制,盘活资源,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农民由过去分散、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村集体有了收入,有钱办事,村党组织就有了话语权,就进一步增强了在群众中的威望。二是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党组织要通过拓展政治功能来实现对社会过程的介入和引导,让群众在社会治理中感受党建温度,避免党组织空转和边缘化。要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引领农村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要发挥利益协调的政治功能,建立对群众利益诉求和表达及时作出回应的渠道和机制,化无序为有序,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使小事不出村;要健全治理体系,依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手段实现乡村“善治”,敢于碰硬,坚决打击村霸,为群众撑腰。三是引领农村基层民主。适应群众民主意识提升的需求,通过发展基层民主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要引领村民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涉及群众的事情在群众中广泛商量,让村民的态度有价值,使村民有找到主人的感觉;探索建立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和程序,使协商民主在农村制度化、规范化运作,走出党建引领基层民主的发展新路。
实施嵌入工程,重构自身组织体系,拓展组织覆盖的“广度”
适应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完善和重构自身的组织系统和活动方式,实现组织全覆盖与价值嵌入的统一,这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组织载体。一是扩大有效覆盖。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利用信息网络,把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连在“线”上。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二是创新设置方式。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探索建立新的组织设置方式。比如,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建在生产基地,建在大田托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支部建在公司、车间,建在社区、邻里等等,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被“拖着走”的问题。三是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基层党组织要更好发挥作用,必须主动融入中心工作、融入党员需求、融入群众关切,实现源头融入、过程融入、核心融入。从实践来看,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能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能有效解决党建虚化的问题,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
实施头雁工程,选育带头人,优化队伍建设的“纯度”
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进一步加强基层骨干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主体支撑。一是选好带头人。“两委”换届特别要选配好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倡议外出经商、创业成功党员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近年来许多地方党组织先后把在外商人、企业管理人员、合作社负责人请回担任党支部书记,一些地方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二是育好带头人。针对无人选和选人难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要及早实施“成长工程”,把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要加快实施“育苗工程”,加快优秀青年农民入党,按照1:3比例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村后备人才库,通过挂职、轮训等方式为每个村培养2-3名后备干部;实施“淬火工程”,充分发挥好市、县和基层党校的作用,分级分类举办培训班,按计划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培训;定期举办“党支部书记论坛”,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三是关爱带头人。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干部政治上要关心、经济上要维护、精神上要慰藉。要落实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让支部书记有干头、有奔头。
实施连心工程,尽力为群众办实事,提高党群关系的“温度”
实施连心工程,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情感支撑。一是开展真情“换真心”活动。群众对有些基层干部不认可、不满意,根本原因是群众观念不强,在情感上与群众疏远了。要结合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群众观教育,使基层党员干部牢记宗旨,待群众如亲人,用心化解民忧,用真情换来认同感。二是开展大走访“知民心”活动。建立亲情联系制度,定期到群众家走访,问需于民,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做到无缝隙走访,不搞一阵风,不走秀,带着感情与群众交心、交友,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步路”,增强党群关系的互动性。可探索在村里建立党代表工作室,打造党代表汇集民意、反映民情、解决问题的平台。三是开展为民办事“暖民心”活动。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坚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落实“民事村办”机制,在村里建立便民服务点,让“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党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四是开展转作风“聚民心”活动。克服形式主义问题,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聊得上、离不开。(于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