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既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黄金线上,也是四川藏彝走廊的重要节点,更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增长极”的重镇。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凉山保留和传承着彝族古朴、独特的文化传统,古彝文字、天文历算、史诗传说、节庆礼仪等备受瞩目。今年8月中旬,“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采访活动中,记者实地探访了凉山州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日益成为发展热点的大背景下,凉山文化产业渐入佳境:未来几年,围绕彝族漆器、彝族服饰、藏族民歌、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傈僳族婚俗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凉山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民族演艺、创意设计等八大产业门类,使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园区整合资源,文化传承有阵地
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让大凉山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保留了原始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的痕迹。现在的凉山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还是四川少数民族最多的市州,境内居住着14个世居民族。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被列为全州五大优势资源之一,也是凉山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好切入点。
“每件彝族刺绣都是精致之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如何全方位展示彝族刺绣独特的工艺并吸引外地游客?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位于西昌市西郊乡尤家屯安置新村内的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西昌市文广新体旅局局长彭政科介绍,该园区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依托,以“中国彝绣一条街”为基础,将形成1万平方米的“一馆一街一中心”商业布局。“打造好以彝绣为特色的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要带动西昌乃至整个凉山服饰、银饰等产业的发展,吸引经营彝族服饰、彝族漆器、彝族银饰、彝族传统手工乐器和凉山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用品、工艺品、土特产、珠宝首饰等旅游文化产品商家入驻。”彭政科说。
在凉山,打造文化园区不仅能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民族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更是一种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这样的模式,已经有了成功案例。2003年,德昌县沙坝村开始推出安宁河漂流项目,在村民谭承勇的带领下,村里依托漂流项目成立沙坝傈僳风情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建设傈僳水寨,推出傈僳族歌舞表演、特色餐饮等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产业,现已成为德昌热门旅游景点。
“目前来看,原生态的傈僳族风情表演很受市场欢迎,也为当地傈僳族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担任沙坝傈僳风情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谭承勇说,目前,越来越多的布依族年轻人外出打工,成立文化产业园除了让更多人了解傈僳族,更是希望通过产业园让年轻人留下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谭承勇介绍,他正和沙坝村一些非遗传承人一起,搜集傈僳族历史沿革、文化特色、民族习俗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他们打算配合当地旅游产业规划,成立傈僳族民族风情文化博览园,预计今年内启动、2017年底完工。
民族文化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大发展
自2011年起,普格县一年一度的彝历年节庆活动开始搬到位于螺髻山脚下的螺髻山镇举办,旨在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品牌化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事实上,不仅是普格,在凉山,注重文化、旅游结合,将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品牌化,已有多个实践。
“现在有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凉山州文化影视和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凉山大力打造的原创大型民族歌剧《彝红》,演绎当地红色历史故事和彝族文化,受到专家好评,作为唯一一家市州级歌舞团剧目,该剧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多个奖项。“《彝红》的演出,可能会让更多人想来看看彝海,这个歃血结盟的圣地究竟是什么样。”这位负责人表示。
除了自然风光的开发和民族演艺的火爆,凉山民族手工艺产品也正经历着转型升级,逐渐向旅游市场靠拢。2014年4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公布2014年度特色文化产业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名单,凉山州的彝族服饰产业创意园区榜上有名。据介绍,彝族服饰产业是凉山特色文化产业之一,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随着凉山州旅游的高速发展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正式启动,凉山州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贾巴子则也意识到彝族服饰不能单向发展。“靠枕、化妆包、手机链、雨伞、钱包……这些大家生活中用得上的物品,我们都在进行创新制造。”在贾巴子则的公司的带动下,附近两条街上一共聚集了近300家彝族服饰企业。
与彝族服饰一样,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漆器工艺2014年开始转型,也逐步从礼品市场转型主攻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喜德县犇驰彝族漆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军表示,旅游产品更注重实用性,携带方便。为此,曾军还请了喜德县两位传承人在车间负责设计、传授和质量把关。“我们接下来会把销路铺开。”曾军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将丰富凉山的文化旅游内容,希望转型后的彝族漆器更好卖。
正如彝族著名歌曲《情深谊长》唱的那样,如今的凉山,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正如天空中美丽的“五彩云霞”一般,不仅装点了美丽的大凉山,更成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努力描绘文化产业的“五彩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