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研究所是1990年6月28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专事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机构,事业编制100人,目前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行政代管。所内由中共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和所务委员会领导,下有办公室、科研办公室、政治史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文化史研究室、社会史研究室、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理论研究室等8个内设机构和5个非实体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研究所的成立和成长,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出席《当代中国》丛书暨电子版完成总结大会,并指出:“总结历史,说明现在,探索规律,启示未来,是我们从事历史研究和其他研究工作的同志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2001年12月,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我所工作汇报,原则批准了《当代中国研究所2001—2004年科研规划》,并指出:“我们的国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史、国家的发展史”,国史研究“要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也要资政育人”。
20年来,当代中国研究所在党中央指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加强国史编研和机关建设,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如组织编纂和出版了大型丛书《当代中国》,编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的编纂工程并已出版1949—1955年卷共七卷。
——制定了三个具有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的科研规划。其中2001—2004年和2005—2009年两个科研规划分别经中央书记处和中国社科院党组批准实施,业已完成,目前正在履行2010—2014年科研规划审批手续。
——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建立面向全国征文的国史学术年会制度,并已连续召开了七届年会和两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接受了11位国内外的访问学者。
——建立了一支能够胜任国史编研任务的科研队伍。目前有研究员(编审)11人,副研究员(副编审)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6人,硕士学位的15人,平均年龄42.5岁。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措施。如建立国史月度讲座制度和由各研究室轮流主办的季度专题研讨会制度,至今已分别举办了56次和15次;选派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青年科研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至今已先后派出6人。
——创办了国内唯一的国史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和以出版国史类图书为主要业务的当代中国出版社。至今杂志已编辑发行期刊500余期,出版社已出版国史类图书1100余种。
——进行了国史编研成果向宣传教育领域的转化工作。先后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新中国优秀诗歌作品朗诵音乐会和反映新中国60年成就的大型图片巡回展,启动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当代中国》的摄制工程,创办了国内高校中唯一培养国史高级研究人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史系和国内唯一的国史专业网站288365com。
——创办了国家一级社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目前拥有个人会员499人,团体会员38个;设立了“两弹一星”历史分会和高校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了“陈云与当代中国”课题组,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进行了办公场所的基本建设。完成了所规划用地的拆迁,建起了办公楼和图书资料档案楼,建立了拥有藏书8万余册、期刊200余种的图书资料室和拥有30余个专题数据库的所内局域网,并为每个科研人员配备了台式电脑和手提电脑。
——开展了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建立和健全了85项规章制度,提出并推广了“一二三四五”的所风,与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建立了警民共建关系,建立了河北易县“当代狼牙山镇教育奖助基金”,并五次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荣获“北京市爱国卫生红旗单位”称号。
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和成长的20年,刚好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20年,是人民生活由实现温饱进入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受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到进入新世纪、开创新局面的20年。20年来,我们伴随着共和国历史前进的脚步,进行着共和国史的编纂和自身的建设。可以说,我们今天已经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铺设了一条相对稳定的轨道,使自己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扬“坚定方向、崇尚真理、严谨治学、勤奋工作、团结进取”的精神,在党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再接再厉,朝着把当代所建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汇聚一流科研人才、具有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史编研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